你可曾想過,大海將是人類未來的糧倉。
魚類被視為21世紀人類的最佳動物蛋白質來源,聯合國糧農組織早已將水產品列入糧食范疇。但天然的漁業資源已無法滿足人類消費需要,水產品供應需要通過養殖。
提到牧場,人們想到的是廣闊草原上牛羊成群。海洋牧場與之有共通之處,但放牧地點變成了茫茫大海,放牧對象變成了魚蝦貝等海洋生物。事實上,我國科學家為實現水產資源增殖,早在20世紀中葉就提出了“海洋農牧化”理念,但直到近十年海洋牧場才迎來加速發展。
▲2019年5月25日“長鯨1號”投產運營
這與我國日益發展的海洋科技密切相關。近年來,海洋科學研究、海洋高技術開發已上升到國家決策范疇,對海洋科技的投入也逐步加大,硬件建設水平與先進國家的差距不斷縮小,海洋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升。
一系列高新技術在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中得到應用。例如,高度機械化及自動化技術,使人工魚礁投放、海洋牧場效果調查評估、生態采捕更加準確;聲、光、電等技術手段,應用于魚類行為的高效控制,大大提升海洋牧場資源的有效監測與評估;信息化、可視化技術和衛星遙感技術的應用,提升了數字化管理水平及災害預警防控能力。
走向深遠海
“數智化”“現代化”成核心元素
——
“長鯨1號”海洋牧場,4個工作人員承擔著千噸成品魚的養殖工作。“長鯨1號”配備國內首個通過美國船級社檢驗和漁業船舶檢驗局檢驗的網箱設施,依托自動投餌、水下檢測、成魚回收、云數據處理等多項技術,養殖效率成倍提高。
“海洋牧場改變了以往以單純捕撈、設施放養為主的漁業生產方式,有助于解決海洋生態污染或者過度捕撈帶來的資源枯竭、近海養殖引起的病害加劇等問題。”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專職副書記劉勝敏說。
近年來,得益于海洋牧場建設,廣東漁業資源恢復速度加快,海洋牧場漁業資源密度比投礁前平均提高8.7倍。與此同時,海洋生態修復效果明顯,廣東已建成的海洋牧場每年固碳7萬噸、消減氮6000噸和磷600噸。
茫茫大海
用什么搭建海上糧倉
——
在大海里建造“牧場”,不是件容易事。
首先要有強大的科技水平,大到海底地形測繪水質資源監測,小到漁網魚餌投放生活垃圾排放,一到了深遠海就都很考驗技術。其次要有強大的裝備建造能力,才能夠在深藍處矗立起一座座平臺、潛埋下一個個網箱。還要有過硬的風險防控管理能力,全球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下海洋生態災害時有發生,能否實現可視、可測、可報,決定著海洋牧場的高質量發展。
跨過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的種種“門檻”,考驗著我國海洋科技的研發能力和應用水平,也展示著海洋強國戰略的推進步伐。
▲廣東陽江深海網箱養殖基地
大海里建造“牧場”
為什么現在”能”
——
把海洋建設成人類獲取優質蛋白的巨大“藍色糧倉”,是我國幾代海洋科學家的夢想。但直到近十年海洋牧場才開始規模化發展,這與我國海洋科技的發展進步密不可分。
經過多年研發,建設海洋牧場所需的一些新材料、新技術和新裝備取得了一定進展。例如,高度機械化及自動化技術,使人工魚礁投放、海洋牧場效果調查評估、生態采捕更加準確;聲、光、電等技術手段應用于魚類行為的高效控制,大大提升海洋牧場資源的有效監測與評估;無人機、無人艇、水下滑翔機等新興設備在海洋牧場實現自動巡航監測已展現出巨大應用價值。
又如,我國近年在海洋環境監測裝備和技術突破方面進步顯著,實現了從近海到深遠海監測、從原位傳感器創新研發到平臺集成和大數據挖掘等多空間、多維度的系統技術突破,為海洋牧場綜合監測(觀測)網絡體系的技術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
海洋牧場發展至今,已成為海洋漁業的“新型基礎設施”。在諸多科技手段“加持”下,除了滿足日常養殖作業需求外,還擔負著海上看護、休閑漁業、科研試驗、海洋環境監測、智慧海洋建設等多項職能。“深海網箱養殖產量是傳統網箱的5倍,是名副其實的高效農業。”陽江市金鯧魚養殖龍頭企業——海納水產公司在大鑊島附近海域建有122口深海網箱,該基地年產優質海水魚6000噸。
▲廣東陽江深海網箱養殖管理平臺
2021年,陽江市深海網箱養殖產業園與廣州市健坤網絡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達成數字漁業專項合作協議,基于健坤公司21年的數字農業實踐經驗,開發農語云·深海網箱智慧養殖綜合管理平臺,集成視頻監視及環境監測系統、信息傳輸交互系統等一體化物聯網與AI人工智能技術,配套水下機器人、智能水質監測器、水面水下一體化視頻監測與太陽能供電設備,最終實現空天海地一體感知、無人駐守的數字養殖模式。
現代化海洋牧場的生態效益可觀。區別于傳統捕撈、養增殖或網箱、浮筏、養殖工船等海上養殖場,現代化海洋牧場能夠實現生態環境修復與優化、生物資源養護與增殖、環境友好型選擇性采捕,年生態效益高達604億元,每年還可固碳19萬噸,消氮16844噸,減磷1684噸,對赤潮、綠潮等海洋災害防控發揮重要作用。
海洋牧場
也是海上樂園
——
在我國沿海很多地區,不少現代化海洋牧場平臺已經不滿足于單純的養殖功能,不斷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成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依托和海洋經濟新的增長點。
例如,“耕海1號”平臺共四層,分成不同的功能區域,可以喝咖啡、垂釣、吃飯、看電影等等。預計年產魚類15萬公斤之余,年游客接待量將達到5萬人次。正在建設的二期項目將向生態化、裝備化、智能化、多元化方向優化發展。
現代化海洋牧場的效益不止于此。比如伴隨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推進,一張海底觀測系統網正在日益完善。
“海底觀測系統能夠全方位、實時、高分辨率地獲取海洋環境與海底生物數據,結合分析,可摸清海洋災害發生和資源變動趨勢,從而有效預報預警。”浙江大學海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李培良說。未來,海洋牧場生態環境應急預測系統可進一步向海上溢油、污染物擴散路徑等全方位應急預測功能發展,為科學決策提供第一手分析數據。
▲廣東陽江深海網箱養殖基地
藏“糧”于海
現代化海洋牧場蓬勃發展
——
經過30余年,我國海洋牧場建設初具規模,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日益顯著。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已投入海洋牧場建設資金超過80億元,其中中央財政投入近7億元,已實施了以養護型、增殖型、休閑型為主要類別,覆蓋渤海、黃海、東海與南海的110個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及其他海洋牧場。據測算年可產生直接經濟效益319億元。
至2025年,我國計劃建成178個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現代化海洋牧場將成為我國解決糧食安全,保證動物蛋白可持續供給的有效應對方案。
信息來源:廣州市健坤網絡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數字農業咨詢&合作:180 2861 2231
推薦閱讀
5、一粒稻米、一個15億產業,「廉江絲苗米」構建AIOT未來農場
關于我們 About us
廣州市健坤網絡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始創于2000年,是廣東省現代農業裝備研究所全資子公司,也是省農裝所的農業信息與智能裝備技術研究開發中心。作為數字農業領先的AIOT服務商,健坤公司精耕農業20余年,在農業信息化方面有著深厚的經驗積累和技術沉淀,提供面向農業場景的數字化轉型解決方案。
其中,農語云AIoT平臺是健坤公司順應農業智能發展趨勢的產物,以“數云端”協同架構支撐農業多種場景數據價值的分析和交互。依托健坤強大的“軟件+硬件+服務”融合能力,農語云AIoT平臺旨在用AI喚醒并賦能傳統農業,連接終端、喚醒數據、智慧云耕,推動AIoT技術落地智慧農業場景。
在業務板塊上,健坤AIoT應用覆蓋農業農村大數據平臺搭建和運營、農業智能技術研究和應用、農業軟件及APP開發、植物工廠建設及軟硬件集成服務、采供銷數字化等板塊,面向水稻、果蔬茶、生豬、家禽、漁業、農機等行業提供數字化整體解決方案、數智化創新研究等服務,并為農業產業園、政府農業部門提供數字化管理及綜合服務平臺建設、數字農業咨詢規劃等服務。
在技術優勢上,健坤公司擁有80多項軟件產品、智能硬件產品30多種,“5G智慧水產”、“農業大數據解決方案”、“農機作業智能監測終端”、“農作物環境精準感知與節水灌溉技術”上榜農業農村部優秀新技術和省級主推技術名錄。公司相繼獲得“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示范基地”、“中國農業信息化最具影響力企業”、“農業人工智能企業”、“數字農業先鋒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廣東省農業大數據應用示范單位”等榮譽稱號。
未來,面向數字經濟賦能新農業、AIOT智聯網賦能鄉村振興新風向,健坤公司將把握數智化轉型機遇,攜手生態合作伙伴,共同開啟數字農業發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