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決定回家幫助父親運營村里的農機專業合作社,是經歷了一番掙扎的。”回想起當時的選擇,汕頭市潮陽區錦灃農機專業合作社(下稱錦灃合作社)理事助理林岳鋒仍會有些感慨。
▲林岳峰和他打造的絲苗米品牌
林岳鋒是土生土長的汕頭人,出生于1994年,2012年,他從嘉應學院建筑學專業畢業后,走進了建筑工地。從雜工、測量助理再到測量隊長,林岳鋒兢兢業業,在第四年做上了現場總工,每個月能拿一萬元的薪水。在外“闖出名堂”的他卻放棄了處于上升期的事業回到家鄉跟父輩們一起種水稻,這的確有些令人意外。
優化管理活化人才利用
林岳鋒現在主要負責錦灃合作社管理事務和推廣先進設備。談到當初放棄高薪職位回鄉務農,林岳鋒表示并不后悔。“當時確實非常掙扎,但是我覺得從事農業工作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而且現在國家一直出臺政策扶農,農業發展的前景很好。”
對林岳鋒來說,回鄉參與合作社建設是他人生的一大轉折,而對錦灃農機專業合作社來說,林岳鋒的到來也是一個重大轉機。
錦灃農機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由林岳鋒的父親林宋文牽頭建立,除了種植水稻,還購置了拖拉機、收割機、播種機等機械設備,為附近農戶提供農機服務,但是效益一直不高。“合作社之前的管理模式比較單一,一些勞力是被浪費的。同時,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的程度不夠高,運用科技、引進新技術的理念也不夠強。”林岳鋒如此分析先前錦灃農機專業合作社效率低下的原因。
▲推行水稻種植全程機械化
找到了癥結,林岳鋒結合自己在建筑行業學習到的管理經驗,對合作社進行整合。“我之前在一家日本的建筑公司工作,感受最深的是,作為一個集體,一定要有嚴格的規章制度。但是我剛回來的時候,合作社的規章制度還不是很明確,每個人的分工不明晰,雖然說每個人有自己的技術,但是發揮不出來。”林岳鋒說。
“所以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優化管理模式,明確分工,建立責任制度,讓每個人的價值都能得到發揮。”林岳鋒表示,優化之后管理架構就搭建起來了。現在合作社每條線上都有專門的負責人,生產線上有多少個生產隊長,每個隊長下面有多少個技術員,誰負責什么方面,分工很明確很細。
林岳峰父親帶著弟弟在檢查剛收割的稻谷
先進技術助推產能提高
與此同時,林岳鋒大膽引入先進設備和技術,推行水稻種植全程機械化。因為他有一個心愿,希望利用科技來改變農業。
2015年,在林岳鋒的建議下,合作社引入了水稻超聲波技術。錦灃農機專業合作社是汕頭市乃至粵東地區第一個“吃”水稻超聲波這只“螃蟹”的,也嘗到了“頭啖湯”——通過用超聲波給水稻種子“洗澡”,合作社水稻的年產量上升了10%-20%。
此外,林岳鋒還為合作社添置了不少“新伙伴”——翻土機、插秧機、無人機、收割機、烘干機……這些機械廣泛應用于犁田、插秧、噴藥、收割、烘干等各個生產環節,大大提高了農作效率。“例如插秧機,一臺插秧機一天的工作面積能覆蓋40到50畝左右的農田,相當于節省了50個人工。”林岳鋒向記者介紹機械化生產的優勢。
發展農機社會化服務
農機作業監測終端
現在,錦灃農機專業合作社共有社員108人,不僅僅服務錦灃合作社,還服務周圍五個鄉鎮的水稻跟農戶,帶動農戶600多戶,服務面積達2.4萬畝。
林岳鋒還把目光瞄準了品牌建設,因為在他看來,農業不太重視品牌建設,從長遠來說,這對農業的發展很不利。“品牌建設需要長期投入,可能不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必須投入,今年我就投入了十幾萬去樹立‘錦灃’這個品牌。”林岳鋒說。
合作社接下來會結合潮陽絲苗米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中承擔的稻谷烘干貯藏加工一體化提升建設項目繼續發展壯大。“這一系列項目建成以后,我們合作社還將引進新的智能化技術,不斷提升效率,同時打造獨屬于我們的品牌。” 談到未來,林岳鋒野心勃勃。
10、健坤智慧農業再獲大獎!粵港澳大灣區唯一一家智慧農業獲獎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