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2018年市場上家禽疫病流行動態分析,發現我國家禽疫病防控中仍然存在較多問題,今天在這進行簡單溝通,希望能對相關從業人員有所幫助。
一、2016年至今蛋雞主要疫病發病率變化
我們通過近三年疫病發病概況分析,可以看到部分疫病發病情況,通過數據了解三年來蛋雞疫病發病率差異及趨勢。圖1為2016年到2018年間蛋雞部分疫病發病率對比:
備注:數據來自網絡
1、高致病禽流感(H5和H7亞型)發病率顯著降低
H5禽流感發病率2016年為4.2%,2018年為2.13%,發病率下降接近50%;H7N9禽流感,發病率2017年為1.68%,2018年為1.0%,發病率下降接近40%。
這說明由于蛋雞集約化和規模化飼養模式的轉變,生物安全措施及飼養技術的提升,以及高致病禽流感疫苗更新速度的加快,使H5疫苗免疫效果和防控效果得到明顯提高;也說明H7疫苗對型性高和免疫效果的確實性。規模化家禽養殖企業只要落實好生物安全措施,合理接種疫苗是可以對高致病禽流感進行有效防控。
2、禽流感H9亞型發病率顯著下降,但發病率仍具首位
禽流感H9N2在我國持續威脅著家禽業發展,發病率持續居高,始終為疫病之首。根據近三年發病率對比,看出蛋雞群體乃至家禽行業H9N2發病率有顯著下降,2010~2015年發病率持續維持在50~62%,2018年下降到23.59%;從2016~2018年下降61%,下降幅度非常之大。為什么有這樣大變化?
主要取決于幾個方面:
一是蛋雞集約化和規模化飼養模式發展迅速,生物安全措施及飼養技術持續提升;
二是雞群管理條件不斷改善,雞群受到應激因素在迅速減少;以及環境應激的減少促使H9N2溫和型禽流感得到有效防控。
三是H9N2滅活疫苗免疫效果有所提升;雖然仍然沒有“活”疫苗接種,存在粘膜免疫的缺失,但是,H9N2滅活疫苗品質普遍得到升級;主要體現在抗原對型和生產工藝提高,讓疫苗能“防得住”。
家禽H9N2疫苗免疫需求持續存在,科學接種滅活苗可以有效減少溫和型流感病例發生;但是,不能避免H9N2亞型AIV感染。H9N2亞型凍干活疫苗配合滅活疫苗接種將是最佳免疫方式,會有更佳的免疫效果。生物疫苗制品創新及升級,讓溫和型禽流感防控向盡可能“防得住”靠近。
3、新城疫(ND)發病持續存在,發病率始終是病毒性疫病第二;
雞新城疫整體發病率近十年是逐步在減少,發病率一直在7%~15%徘徊。
造成新城疫持續多發的原因,主要有幾個方面:
一是ND基因Ⅶ型流行株與疫苗抗原株不對型,導致保護率有差異;雖然La Sota疫苗能有效防止發病,但是不能阻止野毒感染后排毒,導致非典型新城疫多發。
二是免疫程序在部分規模化養雞場仍存在不足,主要表現在凍干苗和滅活苗沒有同時接種,凍干疫苗免疫程序不夠科學。
三是ND疫苗頻繁接種和大劑量接種等導致免疫疲勞或耐受。
隨著規模化養殖技術逐漸成熟,隨著ND基因Ⅶ型疫苗的普及,隨著規模化場免疫程序更趨于科學,以及疫苗質量不斷提升和使用劑量的合理控制;雞新城疫發病率會逐步下降。
新城疫免疫應遵循一個原則:活苗與死苗盡可能同時接種,蛋雞開產前接種5次活疫苗和3次死疫苗,開產后建議間隔3個月再次進行“活+死”免疫,然后每6周接種一次基因Ⅶ型疫苗+La Sota株活疫苗,即可有效防控。如果還發生新城疫則考慮開產前接種時間節點是否正確。
4、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發病率顯著增高,對家禽影響更加嚴突出;
雞傳染性支氣管炎(IB)發病率從2016年的0.8%上升到2018年的4.18%;2018年雞群傳支疫病發病比較突出,在蛋雞上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雛雞因接種疫苗引起發生IB,導致蛋雞“假母雞”現象較多,產蛋率上不到高峰較多。
二是去年產蛋率上升困難且產大量“軟殼蛋”病例較多;初步判斷多數為IBV引起病例。2018年根據對產“軟殼蛋”、產蛋率上不去的病例調查,仍有少數病例屬于感染EDSV引起發病的病例。
為什么傳支病例近幾年會有所增多?主要是傳支免疫還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是IBV流行株主要是QX株,與目前疫苗抗原差異較大;H120株疫苗對流行株沒有較好的交叉保護作用,LDT3-A株、28/86株等抗原疫苗對QX也沒有好的保護作用。
其次,是傳支免疫程序存在較多不足之處,體現在0日齡免疫劑量過大、二免日齡、三免日齡選擇時間節點錯誤或劑量過大等導致;
其三,目前行業只重視了IB活疫苗使用,忽略了滅活疫苗的使用(或使用次數不夠);IB最佳免疫不只局限在活苗的對型性,同時滅活疫苗接種保障足夠高的體液免疫抗體也是非常重要的。
其四,是行業中部分IB滅活疫苗效價不高,因為IB滅活疫苗抗原生產使用是非SPF種蛋,“低免蛋”生產IB抗原免疫原性也不是很佳,而使用“非免蛋”成本較高;導致IB滅活疫苗效價普遍不高,是造成IB免疫漏洞主要因素。
QX株抗原凍干疫苗2018年下半年才逐漸上市,今年通過疫苗合理搭配(H120+QX)和交叉使用對傳支防控會有一定改善。
5、“非典型”減蛋綜合征(EDS)
2018年蛋雞種雞“軟殼蛋”病例,部分病例是減蛋綜合征病毒(EDSV)引起的“非典型”EDS發病;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狀況?這也是減蛋綜合征免疫上存在不足:
EDS發病原因有幾個方面:
①雛雞垂直感染EDSV,在整個開產前育雛育成期間不產生抗體也不發病,產蛋率到高峰前后隱性感染的EDSV被激活引起發病。
②育成期感染EDSV,雞群有抗體但是不發病,到產蛋高峰前后引起EDS疫苗接種失敗或效價不佳時候,會導致發生EDS。
③減蛋綜合征(EDS)滅活疫苗效價不佳,EDS沒有凍干活疫苗,一直是開產前3-4周接種滅活疫苗,多是“新支減、新支減流”疫苗;EDS在3年前發病率很低并且多是非典型發病,行業人士多不重視這個問題,誤認為蛋殼異常等都是IB的問題;2018年檢測發現EDS發病率顯著升高。對市場上部分雞群進行檢測,發現EDS抗體HI值較多在“3~6”較多,部分更低。
什么因素影響到EDS滅活疫苗效價?主要體現在抗原生產選擇動物細胞或禽胚的差異,只有改變抗原免疫原性,才能使EDS疫苗效價達到市場免疫的需求。部分疫苗企業已經改進抗原生產工藝,使EDS抗體HI值達到10以上。使用這樣的“EDS”疫苗(新支減流或新支減)可以完全對EDSV引起的軟殼蛋問題進行防控。
6、部分傳染免疫抑制病(腫瘤性疾病)發病有差異
主要是淋巴白血病(AL)發病率近三年從0.45%上升到2.17%;網狀內皮組織增生病(RE)也有明顯上升,2018年發病率在2.5%左右;馬立克氏病(MD)發病率依然持續徘徊在2%以下。
這類疾病發病率雖然在2%左右,但是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希望從種源上做好凈化工作,把好凈化關。
7、禽新病毒病
腺病毒引起的“心包積液肝炎綜合征”,2016年大爆發,之后發病率逐步下降至低于0.56%;腺病毒主要是感染雛雞、育雛雞群,當前雛雞發病率也有明顯下降呈散發狀態。
8、傳染性喉氣管炎(ILT)發病率持續升高
從三年流行情況看,2016~2018年傳染性喉氣管炎發病率分別是0.85%、1.61%、5.65%,發病率呈顯著上升。
為什么蛋雞ILT發病率會逐年升高?發病頻率在升高?
首先,是與病原特點有一定關系;ILTV致病性強,并且傳播快、感染率高、致死率高;一旦感染會迅速發病,迅速在雞舍間快速傳播,會很快波及到周邊雞群。
其次,ILT免疫接種仍然存在不足;ILT疫苗只有凍干活疫苗,且屬于中毒毒力,接種方式多是“點眼”,接種后應激導致的發病率在70~80%,造成的結果就是雞群發生喉氣管炎。造成應激的主要原因一是刺激發病,二是疫苗灑落在雞舍中成為再次發病病原,導致傳染性喉氣管炎病例多發。
其三,近幾年是蛋雞規模化養殖發展較快階段,規模化飼養場因對有高死亡率的ILT更為忌憚,因此把原來可防可不防(推薦新場或無發病史場)ILT疫苗規劃為必須接種疫苗,導致總體蛋雞場接種ILT疫苗頻次在增加;由于接種應激發病率太高,也導致接種雞群增加引起ILT發病使發病更為頻繁!
由于ILT疫苗普遍存在應激可能性,對我國家禽傳染性喉氣管炎有效預防帶來一定障礙;因此,建議生物制品企業生產弱毒傳喉疫苗,避免接種應激發病,改變ILT免疫效果的不足。
9、傳染性鼻炎(IC)發病率有明顯上升
2016~2018年IC發病率分別是0.45%、1.69%、6.68%;IC在蛋雞群體中發病率呈快速上升趨勢。2018年IC給蛋雞養殖帶來影響較為突出,在全國各蛋雞養殖區域均有發;發病雞群主要是青年雞和產蛋雞群,發病均為典型病例,對死淘率、產蛋率和蛋殼品質均影響較大。在今年的ILT控制過程中依賴經典的“磺胺類藥物”仍不能較好進行控制,反復發病例占據多數;從藥費上和生產效益上均影響較大。
為什么蛋雞群IC如此頻發?
①發病雞群與管理存在有一定關系,患IC雞群多數小規模粗放養殖群體,存在雞舍簡陋、舍內環境差;部分雞舍防鳥效果差,麻雀、喜鵲到在雞舍內飛動;一方面鳥類會起到傳播IC病原作用,一方面在飛動時候會讓雞舍灰塵飄蕩,造成雞群雞只上呼吸道受刺激或影響正常呼吸道功能導致發病。
②IC疫苗免疫次數不足或選擇疫苗抗原與流行株不對型;
目前,我國IC多呈混感型發病,IC流行株主要是B型、B變異型嗜血桿菌,也有A、C型流行,也有不同型混感存在。接種“A、C”二價不能有效防控,接種“A、B、C”三價防控效果不夠理想;一方面對流行株交叉保護不佳,接種次數多為1次,另外,沒有粘膜免疫接種,導致目前IC多發,疫苗防控效果不佳也將持續存在。
③國內優質多價IC疫苗供應不足,由于內毒素的影響使疫苗副作用大的問題不能根本性排除。
④傳染性鼻炎由于病原特點就是在控制過程中“易復發”;加上藥物的耐藥性、禽產品“限抗”影響都促使IC防控難度加大。
⑤防控措施不足導致控制效果不足,引起一再復發;主要體現在藥物使用單一,控制過程中缺乏對雞群持續有效帶雞消毒,讓病原菌在雞舍中持續存在引起復發。也體現在飼養管理措施沒有得到及時改善,雞舍灰塵大、空氣質量差無法根本性改變促使控制難度大。
10、滑液囊支原體(MS)發病普遍,發病率下降趨于穩定;
MS發病率從2016年3.77%逐步上升到2018年的7.6%,期間部分月份發病率高達20%左右;到2018年下半年發病率逐步穩定在7~10%之間。MS的流行給蛋雞行業帶來始料不及困惑,尤其是青年雞行業更甚。此病給蛋雞帶來死淘率升高、蛋品質量下降,甚至直接威脅生產效益。
那么,MS發病率為什么這幾年會持續高?2018年及今后又為什么會趨于穩定?
首先,大家公認種源凈化難度較大是主要原因;
其次,是病原特點導致在防控中出現四難:一是垂直傳播感染的雞群免疫注射接種會造成水平傳播速度加大,造成危害度更高;二是一旦感染后,藥物控制難度極大,并且不能徹底從機體內清除MS病原,使雞只雞群始終帶菌狀態;三是一批雞群發病后,會緩慢傳播給整場雞群,一旦空舍期間不能采取有效根除消毒措施,就會造成第二批雞群發病;會造成同舍第二批雞群發病。使MS在一個場內連續多年發病,成為一個場持續危害的疾病。
其三,MS疫苗去年才有進口過來的澳大利亞凍干活疫苗,滅活疫苗國內沒有批準文號,只能寄托于多價MG疫苗接種。由于垂直傳播占主要感染形式,所以接種MS凍干苗、滅活疫苗均不容易看到理想防控效果。
這需要我國生物制品企業利用科技創新,生產出能夠對MS有效防控的疫苗產品,成本不能像目前這樣的高,方能得到規模化養殖企業接受。
從今年看,MS發病率逐步穩定在7~10%期間;若其持續流行,發病率上升到25~30%后將會是家禽養殖的災難。種雞企業通過創新,加大種源凈化力度;逐步加強從業人員對MS認知,對其有效防控措施耐心落實,MS一定能得到較好控制。
二、加強疫苗制品創新,規避免疫效果不足
從這些年蛋雞疫病發病率及發病趨勢看,部分疫病發病率在迅速下降,說明目前疫苗免疫和管理措施相對比較好,達到有效控制;有一部分疫病發病率在迅速上升,說明行業對這幾個疫病防控過程中還存在一定的漏洞和問題。從業人員只有根據行業發展現狀,制定適合現階段飼養管理方式,從某種程度上說是減少管理應激因素;制定出有效疫病防控方案、研發出防得住的疫苗制品,才能對這些難控疫病得到有效防控。
1、讓家禽疫苗核心價值體現“防得住”
首先讓疫苗抗原盡可能對型、盡可能多價、盡可能抗體高;才能有效對相關疫病“設置”最后一道防護屏障。
2、讓疫苗產品接種后抗體能足夠高
這主要靠抗原高倍濃縮、也依靠高品質佐劑增效、靠生產工藝持續創新及提升,才能促抗體有足夠的高;如IB、EDS等。
3、讓疫苗產品盡可能不應激
疫苗應激的規避,需要抗原選擇科學、抗原純化得力、以及選擇高品質油佐劑、高品質輔料等、也需要生產各環節嚴格把控,才能生產出小應激或不應激的疫苗,降低疫苗產品應激和副作用;如傳染性喉氣管炎疫苗、傳染性鼻炎疫苗等。
同時,疫苗盡可能持續創新到極致,通過接種可以達到“能減負、可增效”作用。
在這,把近三年蛋雞傳染性疫病流行情況進行探討,也根據發病率趨變化勢進行簡單分析,對部分疫病防控難度原因和疫苗免接種存在問題進行探討;同時也建議從業人員調整觀念,讓家禽疫病防控理念隨養殖模式及方式改變,上升為“家禽健康風險管理理念”,研究并采取有效措施,讓家禽養殖防疫“0”困惑!
作者:徐京生
來源:家禽疫病流行動態
歡迎關注健坤智慧農業
官網:m.fyuv.cn
1、健坤智慧農業再獲大獎!粵港澳大灣區唯一一家智慧農業獲獎企業
3、40載改革發展,60年裝備領航,葉貞琴副省長、省農業農村廳領導與農機人一同見證
4、新技術首發——“植道”小程序亮相中山農業新品種新技術展示會
5、蕉嶺這個400畝的種植基地,只需要8個人管理,怎么做到的?
7、品牌農業種植領軍人物記:“我要幫農戶兄弟把蔬菜賣出國外,讓大家多掙點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