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未來“誰來種地”、“怎么種地”的問題,2012年到2017年,連續6個中央一號文件都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作出了部署,2017年12月更有新政策加碼支持,新型職業農民被國家寄予厚望。那么,什么樣的農民可稱為新型職業農民?其發展現狀如何,又該如何培育和扶持?
怎么樣認定?
以務農為安身立命之本
職業農民具有高度的穩定性,以農業作為主要收入來源,把務農作為終身職業。在市場規律作用下,高素質勞動力會向勞動力定價高、工作環境好的地方流動。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就是要讓務農有吸引力,職業農民收入要達到或超過可能從事二三產業獲得的務工收入。
如今,“互聯網+”現代農業等新業態新模式催生一批大學生、返鄉農民工和退伍軍人加入新型職業農民隊伍。農民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主體,農民職業化是農業基本現代化的重要指標。按照發達國家的標準,通常農業產值的50%是由職業農民貢獻。照此標準,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任重而道遠。
2017年統計數據顯示,全國有1500余萬名新型職業農民。農業部印發的《“十三五”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規劃》提出,到2020年,我國新型職業農民要發展到2000萬人。
如何培育?
把腳印留在田間地頭
經過這些年的努力,實訓基地、農民田間學校、創業孵化基地、綜合類基地遍地開花。
“從培訓到培育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體現了制度上的創新。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是一項長期工程,已經由以往單一的技術培訓拓展到技能培訓和經營管理并重,延伸到培訓后的認定管理、跟蹤服務,還有扶持政策的跟進落實。”農業部科技教育司司長廖西元說。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的實施范圍已從2014年的2個示范省、14個示范市、300個縣擴大到目前的8個省、30個市和2000多個農業縣(團、場)。目前,初級、中級、高級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制度框架基本建立,全國70%以上的示范縣基本建立起完整的培育框架。
怎么扶持?
用機制創新破解難題
讓農民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建設還面臨不少困難。從新型職業農民自身來說,成長也不是一帆風順,需要權衡規模與效益的發展問題。貸款難、融資貴則是新型職業農民必須面對的另一道坎。
2017年12月,農業部提出,將在園區建設、涉農信貸、農業保險三方面加大對新型職業農民的扶持。支持新型職業農民和新型經營主體參與現代園區建設。綜合運用稅收、獎補政策,創新產品和服務,加大對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信貸支持。完善農業再保險體系和大災風險分散機制,降低新型職業農民的生產風險。
健坤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系統服務職業農民培訓
編輯:健坤智慧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