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2012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中國農業科學院所屬研究所作為第一完成單位共有8項成果獲得國家科技獎勵,獲獎數量創歷史最高紀錄。其中,作物科學研究所王連錚研究員主持完成的“廣適高產優質大豆新品種中黃13的選育與應用”和植物保護研究所陳萬權研究員主持完成的“小麥條銹病菌源基地綜合治理技術體系的構建與應用”等2項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王連錚研究員帶領研究團隊,針對黃淮海地區南北跨度大、生態條件復雜、品種適應范圍窄、單產低、品質差等突出問題,開展廣適、高產、優質大豆新品種選育與應用研究。培育出新品種中黃13,并建立育繁推一體化推廣模式,實現了全國14個省市大面積推廣應用,累計推廣7000多萬畝,整體提升了我國大豆育種水平,促進了黃淮海地區大豆生產的發展,為保障我國食物安全和農民增收作出重要貢獻。
王連錚研究員主持完成的“廣適高產優質大豆新品種中黃13的選育與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陳萬權研究員帶領研究團隊,針對小麥條銹病難以有效防控這一國際性難題,歷經18年的協作攻關,提出了“重點治理越夏易變區、持續控制冬季繁殖區和全面預防春季流行區”的病害分區治理策略,創建了以生物多樣性利用為核心,以生態抗災、生物控害、化學減災為目標的小麥條銹病菌源基地綜合治理技術體系。該成果2009-2011年在全國8省(市、區)累計推廣應用2.3億畝,有效控制了條銹病的暴發流行,增收節支93.32億元,為國家糧食生產九連增作出了重大貢獻。
陳萬權研究員(右二)主持完成的“小麥條銹病菌源基地綜合治理技術體系的構建與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獲得2012年度國家科技獎勵二等獎的6項成果分別是,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李奎研究員主持完成的“豬產肉性狀相關重要基因發掘、分子標記開發及其育種應用”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唐華俊研究員主持完成的“主要農作物遙感監測關鍵技術研究及業務化應用”、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王加啟研究員主持完成的“優質乳生產的奶牛營養調控與規范化飼養關鍵技術及應用”、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董紅敏研究員主持完成的“畜禽糞便沼氣處理清潔發展機制方法學和技術開發與應用”、中國水稻研究所胡培松研究員主持完成的“優質早秈高效育種技術研創及新品種選育應用”和柑桔研究所周常勇研究員主持完成的“柑桔良種無病毒三級繁育體系構建與應用”等5項成果分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李奎研究員主持完成的“豬產肉性狀相關重要基因發掘、分子標記開發及其育種應用”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唐華俊研究員主持完成的“主要農作物遙感監測關鍵技術研究及業務化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王加啟研究員主持完成的“優質乳生產的奶牛營養調控與規范化飼養關鍵技術及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董紅敏研究員主持完成的“畜禽糞便沼氣處理清潔發展機制方法學和技術開發與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中國水稻研究所胡培松研究員主持完成的“優質早秈高效育種技術研創及新品種選育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周常勇和柑桔研究所周常勇研究員主持完成的“柑桔良種無病毒三級繁育體系構建與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此外,特產研究所參與的“重要動物病毒病防控技術研究與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作物科學研究所參與的“抗除草劑谷子新種質創制與利用”、生物技術研究所參與的“高產抗病優質雜交棉品種GS豫雜35、豫雜37的選育及其應用”、中國水稻研究所參與的“水田雜草安全高效防控技術研究與應用”、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參與的“P3和P4實驗室生物安全技術與應用”等4項成果也獲評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據悉,此次共有41項成果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3項成果獲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74項成果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3項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22項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87項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