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農業信息網訊:黨的十八大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為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和“三農”工作指明了方向。“四化同步”發展戰略,再次突出“三農”的重中之重地位,強調加快農業現代化是“四化同步”發展的重要基礎和必然要求,這符合廣東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對加快推動廣東農業現代化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一、“四化同步”標示農業現代化新導向
黨的十八大在描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藍圖的同時,提出了“四化同步”發展戰略,重申“三農”工作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作出了“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加快推進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決策部署,進一步提升了“三農”的重要基礎地位,更加重視農業現代化在“四化同步”戰略中的關鍵作用。
“四化同步”不能缺失農業現代化。
從世界經濟社會發展歷程看,一些國家在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建設進程中,注重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從而平穩較快地邁進現代化國家行列。相反,一些國家沒有協調好“四化”關系,忽視了農業現代化,結果伴隨著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的發展,出現了農業萎縮、農村凋敝、農民貧困,導致社會動蕩、經濟停滯,現代化進程受阻。我國經濟建設的歷史經驗也充分說明,“四化同步”是實現現代化進程中不可違背的客觀規律,農業現代化是“四化同步”中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近年來,廣東省委、省政府認真貫徹中央決策部署,在推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的同時,高度重視“三農”工作,認真落實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扎實推進農業現代化和農村改革建設,全省“三農”發展出現了改革開放以來的又一個黃金時期,農業發展快,農村變化大,農民得實惠多,呈現出農業增產增效、農民增收致富、農村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穩定的喜人局面,有力地支撐了全省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2012年廣東實現GDP5.7萬億元,人均GDP達到8570美元,已邁上中上等收入國家水平。工業總產值突破10萬億元,城鎮化率超過66%,信息產業產值超過1.6萬億元,網民超過6300萬人,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指標都處于全國領先地位。與此同時,2012年廣東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4692億元,增加值達2873億元,分別比2007年增長22.75%、23.37%;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0542元,實際增長9.3%,增速連續3年高于GDP增速、高于城鎮居民收入增速,城鄉居民收入比從2007年的3.15:1縮小到2.83:1。
“四化同步”呼喚縮小工農城鄉差距。
當前,伴隨著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的深入推進,廣東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出現許多深層次、轉折性的新變化:一是農產品供求發生深刻變化,從總量平衡向季節性、結構性偏緊轉變,從單純追求數量向數量、質量并重轉變,迫切要求保障農產品有效安全供給;二是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發生深刻變化,從單一農戶、種養為主、手工勞動為主向主體多元、領域拓寬、廣泛采用現代科技裝備轉變,迫切要求培育現代農業經營主體、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三是農業投入結構發生深刻變化,從低投入、簡單再生產向高投入、集約經營轉變,迫切要求提高農業綜合效益、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四是農業發展與資源環境的關系發生深刻變化,從資源豐裕、環境協調向資源匱乏、環境制約轉變,迫切要求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五是農村社會結構發生深刻變化,從傳統熟人村落向復合型社區轉變,迫切要求創新農村社會管理、推進新農村建設;六是工農城鄉關系發生深刻變化,從二元分割向城鄉互動轉變,迫切要求建立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關系、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面對新時期的新形勢、新變化,必須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按照“四化同步”、“城鄉一體”的總體思路,著力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努力縮小工農、城鄉差距,全面推進農業發展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加快轉變,農村發展從城鄉分離向城鄉融合加快轉變,農民發展從解決溫飽向物質精神文明全面發展加快轉變。只有這樣,才能使“三農”發展趕上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發展的腳步,真正實現“四化同步”、“城鄉一體”的戰略目標。
“四化同步”敦促補齊農業現代化短板。
廣東農業現代化建設雖然取得不俗的成績,但是目前農業基礎設施依然薄弱,科技水平仍然不高,規模化、集約化、組織化、產業化發展滯后,綜合執法和公共服務體系還不完善等,這些因素嚴重制約著農業現代化發展,制約著現代產業體系的完善和產業的轉型升級。在“四化同步”中,農業現代化仍然是薄弱環節,如果不加快發展,彌補缺陷,提升水平,將可能成為全面小康和現代化建設的后腿。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時對廣東提出了“三個定位、兩個率先”的要求。“兩個率先”中,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難點在農民小康,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短板是農業現代化。率先建成小康社會的一個重要目標是實現“城鄉居民收入翻番”,其中對農民收入不僅要求持續增長,而且要求增速大于GDP增速、大于城鎮居民收入增速,這樣才能減小城鄉差距,達到同步發展。因此,推進“四化同步”,必須著重加快現代農業建設、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努力補齊短板、縮小差距,這是推進“四化同步”的必然要求,也是推進“四化同步”的重大戰略任務。
二、“四化同步”引領農業現代化新探索
為適應“四化同步”的新要求,廣東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央一系列決策部署,緊密結合實際,在加快廣東特色農業現代化建設、推進農村改革發展上進行努力探索和實踐,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加大政策扶持。近年來,廣東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文件精神,結合實際制定了一系列加快農業現代化和農村改革發展的政策性文件。省委、省政府2011年出臺了《關于加快我省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2012年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全面提升我省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的意見》;2013年又出臺了《關于創新現代農業經營體制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實施意見》。在全面部署農業農村工作的同時,突出解決現代農業建設中的重大問題,重點加強農田水利基礎建設、完善農業科技創新推廣體系、促進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改革創新等,為全面加快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二)加大投入力度。廣東工商業的快速發展,增強了公共財政實力,為“以工促農”提供了資金保障。近年來,廣東財政支持“三農”力度不斷增強,財政支農資金覆蓋農林牧漁各個行業,有面向農民和企業的多項惠農補貼和農業保險補助、農業貸款貼息,全面支持基本農田整治、農田水利建設、農業設施裝備建設、農業科技創新推廣、農產品質量安全和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多項工作。公共財政投入有效拉動了社會資金對農業的投入,為現代農業加快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三)加大產業相融互促。“四化同步”必須體現四化之間的互促共進,其實質就是“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廣東積極借力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的發展成果,助推現代農業發展。一是運用發展工商業的理念發展現代農業。積極規劃建設現代農業園區、農產品生產基地、農業專業鎮村等現代農業載體,創建了4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和一批省級現代農業園區、種糧大縣、重點養殖場、農業專業鎮村等。二是利用企業和市場的力量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全省扶持培育56家國家級、248家省級農業龍頭企業,年銷售收入1991億元,其中銷售收入超百億的龍頭企業2家、超10億的22家;建成122家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年交易額達1372億元,引領大批農戶走上現代農業之路。三是利用科技發展的成果,提高農業裝備水平,支撐現代農業發展。全省建設15個農業機械化示范縣,廣泛使用各種新型高效環保農資產品,測土配方施肥項目實現全覆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水平不斷提高;依托企業、改良裝備、創新工藝,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拉長了產業鏈,增加了農產品附加值。四是順應城鎮化需求拉動現代農業發展。廣東城鎮化發展造就了珠三角城市群和全省一批中小城鎮,人口大量集聚,農產品數量需求大,質量要求高,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龐大的市場,為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提供了倒逼動力。廣東因勢利導,大力發展都市農業,建設了一批“菜籃子”、園藝作物生產標準園,開發了多處農村休閑旅游風景區,拓展了農業多種功能和發展空間。五是借助信息化加快現代農業發展。充分利用信息化建設成果,積極創建“國家農村信息化示范省”。全面啟動建設農村綜合信息、農業電子商務和動植物醫院科技信息三個服務平臺,農村綜合信息平臺已建設22個產業信息網站群、18個地方特色信息網站群、1000個數字鄉村信息網站群;農業電子商務平臺已組織200多期網上團購活動;動植物醫院科技信息平臺已建立植物、動物和水產三個中心醫院和200家基層診所。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與農業現代化相互結合、相互促進,使農民開闊了眼界、轉變了觀念、提高了素質、適應了市場、增加了收入,推動了農業加速向集約化、標準化、組織化、產業化方向發展。
三、遵循“四化同步”確立農業現代化新思路。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廣東農業現代化建設如何順勢而為,乘勢而上,跟上“四化同步”發展步伐?按照率先建成全面小康和率先實現現代化的要求,廣東新時期農業農村發展的總體思路是:堅持一條道路,圍繞兩大目標,夯實三個基礎,確立四大戰略定位。堅持一條道路,就是要堅持統籌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道路。圍繞兩大目標,就是2018年實現農民小康和2048年實現農業現代化。夯實三個基礎,就是要夯實農業生產基礎,保障農產品供給;夯實農村生態基礎,促進農業農村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夯實農民生活基礎,改善農村民生。確立四大戰略定位,就是要爭當全國農村綜合改革的試驗區、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的示范區、農業科技創新與成果高效轉化的集成區、國際性現代農產品物流交易的中心區。發展目標是:到201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至2.5:1。現代農業上新臺階,農業科技貢獻率提高到70%以上,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組織、家庭農場、種養大戶“四大經營主體”和農業園區、農業專業鎮村、農產品商品基地、農產品批發市場“四大發展載體”所創造的農業增加值占全省三分之二以上,土地產出率名列全國前茅。
圍繞以上思路目標,廣東將突出抓好五方面重點工作:一是加快農業轉型升級,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重點是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布局,培育現代農業經營主體和發展載體,加快農業科技設施裝備建設,加快培養現代新型農民。二是加快幸福村居創建,打造名鎮名村示范村,建設幸福美麗鄉村。突出示范引領和整體推進,提升新農村建設水平;突出村莊整治和產業支撐,提升宜居宜業水平;突出自然稟賦和文化特色,提升新農村文化內涵。三是加快推進扶貧開發,落實新一輪“雙到”工作,促進貧困地區貧困農民脫貧致富。重新確定幫扶對象和幫扶單位,繼續實行靶向療法,落實“一村一策,一戶一法”等幫扶措施。加快“兩不具備”村莊搬遷和農村低收入困難戶住房改造,扶持老區建設,創建幸福安居示范村。四是加快農村改革進程,激發農村發展活力,構建城鄉發展一體化新格局。推進珠三角和山區縣農村綜合改革,抓好農村改革試驗區建設,創新農村土地流轉管理、金融信貸服務、涉農政策性保險、農民財產權利保護等體制機制,增強農業農村發展動力。五是加快建設農業生態文明,發展循環型綠色農業,促進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推廣節約型生產技術和立體種養模式,發展“三品一標一名牌”農產品和休閑旅游生態農業,開展農村環境污染整治,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條件。
為確保目標任務的順利實現,從2013年起,廣東將按照產業興農、科技強農、種業帶農、流通旺農、生態健農的發展路徑,啟動“實施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系列工程”,全面推進農業轉型升級和現代農業強省建設。重點構建“十大工程、五大體系”:
十大工程:現代農業園區示范工程。重點推進河源燈塔盆地、江門開平、韶關仁化、湛江墾區等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規劃建設一批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扶持創建一批現代農業強縣。龍頭企業培優工程。著力扶持發展市場占有率高的超大型農業領軍企業,培育一批年銷售收入超百億元甚至超千億元的農業龍頭企業,引領現代農業發展,帶動產業化水平提高。農民合作社利民工程。扶持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力爭到2018年農戶入社率達50%,合作社種養規模、農產品銷售額、農機總動力分別占全省的50%以上。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加強種業創新研發和種子種苗生產基地建設,培育航母型種業企業,構建商業化種子種苗育繁推體系,打造廣東種業“硅谷”。農業科技創新工程。構建農業科技研發創新平臺,打造華南地區農業科技自主創新高地,建設20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現代農業裝備工程。推進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加快發展經濟園藝作物、畜禽水產養殖、農產品加工等機械化,建設一批溫室大棚和節水灌溉設施農業示范基地。標準農田建設工程。實施基本農田整治、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等項目建設,力爭用3-5年時間新建高標準農田2200萬畝以上。現代農產品物流工程。推進農產品批發市場升級改造,建設國際性農產品集散中心、加工中心、交易中心、價格形成中心和信息發布中心。循環型農業生態工程。發展農林牧漁多業共生的循環型農業生產方式,構建循環型農業生態體系,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提高農業綜合效益。農業農村信息工程。啟動“金農工程”二期項目,加強農業信息化基礎建設,健全農業信息服務網絡,推進信息進村入戶。加強電子政務建設,加快發展電子商務。
五大體系:農業綜合執法體系。推進農業綜合執法,爭取建立全省上下貫通、規范高效的農業綜合執法隊伍,實行一支隊伍執法。農業推廣服務體系。加快基層農技推廣機構條件建設,鼓勵發展農業專業化服務組織。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機構建設,構建強有力的農產品和農資監管體系,全面實施食用農產品標識和溯源管理。動植物疫病防控體系。加強動植物疫情疫病監測、預警、防控和監督執法體系建設,健全農業應急管理機制。農村經濟運行體系。健全農村經濟運行監測體系、農村集體經濟和合作經濟組織服務體系、農村土地流轉管理服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