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林業的社會影響力不斷擴大,社會地位不斷提升。特別是近幾年來,資源保護、造林綠化、產業發展、生態文化、應急管理、集體林改、改善民生、國際合作、碳匯林業、科技興林等林業重點工作,已經成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信息化水平已是衡量一個國家和一個行業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用信息技術解決林業重大問題,是促進林業科學發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加快生態林業和民生林業建設的必然選擇。
一、資源監管
信息技術支撐林業資源監管,主要應用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網、大數據、智慧地球等技術,建立天網、地網、人網、林網和智慧森林平臺等四網一平臺,以統一的林業資源空間分布信息為基礎,用于森林資源、濕地資源、荒漠資源和生物多樣性資源管理等業務,將全國林業數據落實到山頭地塊,提供從宏觀到微觀多級林業資源分布信息,及時準確掌握林業資源歷史、現狀和動態信息,提高國家對資源利用的監管能力,形成對“三個系統和一個多樣性”的有效監管,解決“林業資源分布在哪里”的問題,為規范林業資源管理提供技術保障,為科學決策和依法行政提供現代化手段。
(一)有效監管森林資源
根據國家、省、市、縣四個不同層次的應用要求,應用物聯網、云計算、地理信息系統和數據庫等技術建立森林資源監管信息系統,包括森林資源監測系統、森林資源利用管理系統、林地林權管理系統、國家級生態公益林管理系統、森林資源監管輔助決策支持系統和境外森林資源信息管理系統等。其中森林資源監管輔助決策支持系統以森林資源各級監測現狀數據為基礎,以林地林權和采伐利用管理過程中產生的森林資源動態變化數據為更新依據,實現對森林資源現狀和動態變化信息綜合管理,并利用數據倉庫和數據挖掘技術,對森林資源結構與變化、森林利用規劃、森林資源保護,以及相關人口、社會與宏觀經濟等數據進行集成、統計與數據挖掘,完成森林資源專題信息提取和加工分析,為森林資源管理政策研究等提供決策支持,實現對全國森林資源的有效監管。
從根源上減少乃至杜絕盜伐、超采、濫挖、私運、倒賣等不法行為,是林業急需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也是提高公共服務水平、保障公共安全的重要方面。充分利用射頻識別等技術,建立起完善的森林電子標簽系統,并與專門設計的電子貨票、運輸證、采伐證、采集證、檢疫證等結合,可以實現對木材和野生動植物產品生產、運輸、貯存、銷售等環節的精細管理,大幅提高執法監管和公共服務水平。借助GPS、北斗導航系統、超高頻智能標簽、移動GIS等先進技術手段,建立森林坐標系統,形成森林網格,提高出入林區人員及車輛的野外定位以及面積測算、距離測算等的準確度,提高工作效率。借助通信衛星網絡、廣域和寬帶無線通信網絡、航空護林飛機航線網絡和森林網絡等,建立覆蓋廣大林區的通信網絡,實現監管信息的及時傳遞和快速響應。
(二)有效監管濕地資源
濕地資源監管系統以提高濕地資源監測、管理、保護和利用水平為宗旨,在濕地資源數據庫建設基礎上,建立濕地資源監管應用系統,確保全面及時掌握全國濕地資源現狀及濕地征占、變遷等動態變化情況,為濕地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提供技術支撐和決策支持,實現對濕地資源的有力監管和保護。
濕地資源調查和監測信息管理系統以歷次全國濕地調查數據為基礎,以國際重要濕地監測、國家重點濕地監測、濕地專項調查、濕地工程管理、濕地自然保護區為重點,對全國濕地信息進行管理,提供完整的全國資源分布和特征信息,為濕地資源管理、工程評估、保護和可持續利用工作提供基礎信息。濕地資源保護恢復工程評估系統以各種國家濕地保護恢復工程為對象,實現工程資金管理、項目建設進度管理、檔案管理、設備管理、成果管理的信息化作業。濕地資源綜合分析評價系統對國際和國家重要濕地資源信息進行提煉加工、綜合分析,對濕地演化過程進行動態模擬,實現濕地資源動態變化分析,濕地退化分析、濕地恢復評價以及相關生物多樣性保護評價,為濕地資源保護管理和宏觀決策提供信息支持。
(三)有效監管荒漠資源
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監管系統全面掌握荒漠化、沙化現狀及動態變化情況,建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監測數據庫和管理信息庫,旨在提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監測、防治和管理水平,為防沙治沙、改善沙區生態環境,履行《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提供科學決策依據。包括荒漠化和沙化土地調查和監測信息管理子系統,荒漠化和沙化治理重點工程管理子系統,營利性治沙管理系統,沙區和封禁保護區建設活動管理系統等。
(四)有效監管野生動植物資源
生物多樣性監管系統以提高野生動植物資源、自然保護區等監測、管理、保護和利用水平為宗旨,基于生物多樣性數據庫,建立基于3S和北斗系統的的生物多樣性監管系統,及時掌握生物多樣性現狀及動態變化情況,為加強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履行國際公約或協定、合理開發利用野生動植物資源提供決策依據。
二、造林綠化
通過云計算、物聯網、3S及北斗系統等信息技術應用,可以實現造林綠化全過程現代化管理,對國家實施的重點生態工程的規劃、計劃、作業設計、進度控制、檢查驗收和統計上報等各環節實行一體化管理,實現造林綠化建設現狀和發展動態的信息化管理,解決“林子造在哪里”的問題,避免重復造林,做到適地適樹,提高造林成果的公信度,杜絕人為舞弊的問題,為擴大森林資源數量、提高森林資源質量、發揮工程建設效益做出貢獻。
(一)造林綠化調查規劃系統
實現造林綠化林地小班調查空間數據和屬性數據的錄入、修改、查詢、存儲;造林地立地條件類型表、造林類型表和經營措施類型表等綜合表格的生成、修改、查詢、存儲和輸出;調查規劃圖件的制作、修改、查詢、存儲和輸出;實現重點生態工程規劃統計分析、營造林調查規劃數據導入、導出、備份、恢復、上報、接收等功能。
(二)造林綠化計劃管理系統
造林計劃主要包括營造林生產任務計劃、資金計劃、種苗供應計劃、營造林成本計劃和作業計劃。通過應用系統輸入、處理、分析重點生態工程建設資金的支出、使用等過程中的信息,可為工程建設資金的審計工作提供服務,解決重復投資問題。可以編制和下達各級年度營造林生產任務計劃、資金計劃、種苗供應計劃、營造林成本計劃和作業計劃;根據實際需要和計劃審批管理權限,調整或變更造林計劃;編制年度計劃表;匯總統計各地營造林生產任務計劃完成情況、資金安排和使用情況、苗木生產和應用情況;分析營造林成本構成,為營造林投資提供決策支撐;維護和管理年度營造林工程計劃歷史數據。
(三)造林綠化設計管理系統
落實年度營造林作業任務,對每個作業區做出具體技術規定,指導營造林施工。系統在建立基礎地理數據和林業資源數據以及林業專題數據基礎上,以地理信息系統為核心,將營造林作業設計的空間數據和屬性數據錄入、存儲到管理系統。把先進適用的營造林技術安排到山頭地塊,實行科學造林,達到保證營造林質量、提高造林成活率和林木生產力的目的,是林業生態工程建設不可缺少的環節。主要功能包括營造林地基本情況、設計原則與依據、范圍與布局、營造林技術設計、管理措施等信息的錄入、修改、查詢、存儲和輸出等;編制營造林地基本情況表、營造林作業設計一覽表及匯總表、分樹種種苗需求量表、森林保護及配套基礎設施年度作業設計表、投資預算表等;落實每個營造林地塊的空間位置,核實營造林成果,發現重復造林,虛假造林等各種問題。
(四)造林綠化進度管理系統
通過對造林綠化進度進行監管,確保營造林工程按作業設計進行施工;強化營造林作業工序管理,保證每個環節的施工質量符合設計要求。通過監管和管理各地造林工程建設的質量,為下年度營造林規劃和計劃的管理提供基本信息和決策支持。實現對各地營造林工程建設的進度登記,根據各地上報落實到小班的工程進度登記表,統計匯總各地的營造林工程完成情況;通過對各地營造林工程建設完成情況進行分析,制作進度圖。根據有關規程、標準、細則所規定的生產程序對營造林作業全過程實行質量管理與控制;對營造林工程項目的招投標、合同、監理等信息進行管理,以實際完成營造林工作的數量和質量來控制營造林資金的使用。
(五)造林綠化檢查驗收管理系統
該系統設計的主要目標是為了加強營造林質量管理,提高營造林質量和成效。檢查驗收的內容主要包括營造林經費的使用、營造林質量及經營管理等方面。檢查驗收按營造林工程時段劃分,分為年度檢查、階段驗收和竣工驗收。通過對營造林規劃、計劃、設計、施工、成果檢查驗收等過程的數據進行核實和檢查,匯總全國檢查驗收數據,產出各種營造林更新統計分析圖表。使國家準確掌握營造林建設現狀和發展動態,及時發現營造林工作中存在的各種形式重復虛報成果問題。
三、產業發展
通過建立林業產業和林業經濟運行信息系統,對林業重點企業、林產品市場等實行動態監控,實時發布林產品市場信息,提高林業產業發展預測預警能力,推動林業產業健康持續發展。
(一)林業產業管理提升
通過信息技術應用,使林業生產過程和產品管理自動化、網絡化和智能化,從而大幅度提高林業生產的精確度,最大限度降低資源的消耗,達到林業生產的高效益。林產品的生產與變化著的氣象與病害等相關,形成了生產的不確定性,也通常會因信息掌握不準確或不能采取正確的對策而造成重大的損失。現代技術的運用,將加快新品種的選育,提高病蟲害預測、預報和防治水平,減少損失,增加產出,獲得更大的效益,減少林業生產的不穩定性。
建立相關生產業務系統和市場監控系統、重點林產品監測分析、林業行業重點企業和市場的動態監控、林產品市場產銷存預警報等系統。進行企業業務流程的規范和優化,結合“3S”技術、網絡技術、無線通信技術構架企業管理信息化的平臺。通過信息系統的建立實現企業管理的信息化和一體化。面向不同的業務,建立網絡地理信息系統,為不同層次用戶提供信息查詢、瀏覽、上傳、下載、發布服務。
(二)林業電子商務系統
通過搭建林業產業電子商務平臺,構建林業的一種全新的營銷方式,并重新構建市場競爭規則,為用戶提供林產品供需和交易服務,讓商家和用戶緊密結合、良性互動,改變傳統集市貿易的弊病,建立現代林產品交易平臺。
電子商務主要有三個平臺構成:信息平臺、交易平臺和服務平臺。資金流、信息流和物流貫穿其中。信息平臺由企事業內部網絡信息系統提供,為外部電子商務網提供必要的信息和數據;服務平臺包括企事業網上形象宣傳、信息發布、客戶查詢、留言、工作日歷等;交易平臺使供應鏈管理一體化,包括原材料采購和庫存管理、原材料配送到工位、成品配送到用戶的功能,最重要的是做到及時,前提是信息的及時在線定購,銷售分銷管理、顧客服務管理,還有網上支付,應收應付總帳管理等。通過網絡,林戶可以走向世界,可以實現國際化,這對加速林業國際化進程,延伸市場是一個良好的機遇,引導綠色消費,促進綠色增長,增強林業產業的市場競爭力和社會影響力。
林業企業由于交通運輸的不便,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交易成本,而電子商務中的采購、營銷過程是通過計算機網絡實現的,企業建立自己的網站,把企業產品相關信息輸入產品數據庫,并提供信息的瀏覽與查詢功能,且足不出戶就可以訪問相關網站,采集設備、原料信息,并通過電子郵件或其它通信手段來完成采購過程。同時消費者通過網絡獲取商品信息,選擇所需產品,完成企業的營銷過程,從而增加了貿易機會,降低了貿易成本,簡化了貿易流程,提高了貿易效率。尤其是對于林業企業, 地域、交通、運輸方面的劣勢已不存在,交易成本相對降低更為明顯。
四、生態文化
信息技術對文化和文化傳播具有強大的推動作用。信息技術因其傳輸的快捷性、傳播的廣泛性、復制的無限性和保存的永久性,而具有大眾性的品格。生態文化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推動生態文化的物質層次、精神層次和制度層次三方面的提升。
(一)營造網絡生態文化
弘揚生態文化,增強生態意識、生態責任和道德良知,珍愛資源環境,提高利用效率,堅持低碳理念是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利用網絡等先進信息技術可以營造嶄新的生態文化。通過多層次、多主題的網絡文化創新生態文化發展機制,加強生態文化的創作與弘揚,引導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道德觀、生態價值觀、生態政績觀、生態消費觀等生態文明觀念。借助網絡、移動終端等載體,有助于群眾、企業和全社會了解林業在促進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使全社會形成愛護森林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崇尚生態文明的良好風尚,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利用國家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依托虛擬現實、三網融合、移動互聯網等技術,以虛擬自然保護區、網上森林公園、網上濕地公園、森林人家等形式,加大生態文化網絡體系建設。
(二)建設網絡博物館和網絡博覽會
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和網上展覽技術融合,構造栩栩如生的網上博物館,將逼真的現場效果,推送至每一位參觀者,參觀者可在各個專業領域的展廳任意漫游,也可由“虛擬導游”帶領按特定路線瀏覽。穿梭于一個個專題展臺前,觀賞琳瑯滿目、五光十色的各種展品,并可以通過虛擬互動技術,與展品實時互動,了解展品的生產加工過程,了解林業對低碳經濟的重要作用,參觀者仿佛置身于一個真實的林業博物館世界里。網絡博物館的建立,為企業、公眾提供了一座溝通與交流的橋梁。博物館包括森林館、花卉館、野生動物館、野生植物館、濕地館、荒漠館等,充分展示林業生態文化瑰寶。
林業網絡博覽會不僅可以反映林業的生態文化屬性,又可反映林業產品的商業屬性。林業網絡博覽會作為及時、全面發布林業行業供求信息、項目整合、技術進步和新產品開發的專業平臺,是服務于林業終端用戶及相關產業、報道國內外最新動態的專業性權威行業平臺,覆蓋林業相關用戶的中高管理層、技術人員以及生產廠商的中高管理層。林業網絡博覽會基于產品管理系統運行,可實現五類信息的發布瀏覽檢索:新聞資訊、供應商、產品、工程項目、客戶;提供整合的B2B站內即時通信系統,實現網站用戶和客服人員或者供應商之間的即時溝通,商機洽談,實現交易。
(三)建設大型生態網站群
隨著信息化深入推進,各森林公園、濕地公園、自然保護區、國有林場、種苗基地、主要樹種、野生動物、重點花卉等網站群的建設需求愈加強烈。在統一技術構架基礎之上,分級管理,分級維護,信息可以實現基于特定權限共享呈送的網站集合。網站群系統技術標準統一,能夠互聯互通,實行集群化管理,相對一致的網站運行和服務規范。通過群間數據服務,實現同一技術構架、不同數據后臺、不同物理位置的網站及網站群間數據交換。森林公園等網站群可以實現多站點管理、多數據共享管理、分級站點管理、統計分析管理、全文檢索、信息發布管理等功能。
(四) 建設遠程教育培訓系統
為提高林業隊伍的整體素質和公眾的生態文明意識,面向有關領導干部、專業技術人員、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工人等開展大規模的遠程培訓,面向公眾開展在線生態文化教育,構建一個開放型、多功能、廣覆蓋、高質量的遠程教育培訓系統。整個系統按開放性框架體系構筑,普通用戶通過瀏覽器來使用培訓系統,可通過數據交換實現跨地域、跨部門協同培訓;系統用戶界面最大可能簡化,以滿足不同層次用戶的使用需求。主要包括網絡教學平臺子系統、教學資源子系統、信息管理子系統、行業教育培訓信息管理與應用系統。
五、應急管理
近年來,森林火災、沙塵暴、生物災害等對林業構成了巨大的威脅。我國林業應急管理信息化作用日益突出,已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森林火災預警預報系統和輔助決策系統,有效提高了快速反應能力和綜合防控能力。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和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信息管理系統建設逐步推進,沙塵暴災情監測與評估系統開始發揮作用,沙塵暴防災工作開始進入主動防災、科學防災的新階段。
(一)森林防火監控與應急指揮
森林火險預警預報。利用先進信息技術、天氣預報和實況信息,綜合防汛抗旱部門、林區物候和可燃物等情況,開展每周森林火險預測和每日森林火險預報。遇到高度和極度危險天氣,及時發布高森林火險警報和預警信號。起到提示危機、化解風險、規范用火行為、防范火災發生的積極作用。
森林火災監測。積極采用遙感技術,大力推進衛星林火監測體系建設,并與飛機巡護、視頻監控、高山瞭望、地面巡邏、雷電監測等手段緊密結合,形成立體式的監測網絡體系,及時了解掌握各地森林火災的發生情況和發展態勢。
撲火指揮。一旦發生森林火災,借助輔助決策系統,啟動預案快速處置,在最短時間內做到組織領導到位、技術指導到位、資金物資到位、撲救人員到位,確保“打早、打小、打了”。
火災損失評估。 以森林資源二類調查數據為基礎,結合GPS、北斗等勘測手段迅速確定火場的過火面積、受害面積等相關數據,對火災損失進行評估,迅速形成有關報表、報圖。
(二)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管理
林業有害生物監測預報與預警。通過積累和整理主要監測對象預測預報的相關技術因子數據,綜合分析監測調查數據,應用數學模型進行預測預報,定期分別發布全國和省級行政區域的林業有害生物短、中、長期趨勢預報。林業有害生物監測預報內容:發生種類、分布、傳播途徑、數量、危害狀況等。
林業有害生物預防與除治。制定治理森林病蟲害的實施計劃,組織除治與防治情況定期檢查。對于突發有害生物危害,適時啟動防治預案,嚴格控制,采取科學治理措施;特別是在洪澇、火災、干旱等災害過后,加強對林業有害生物的監測和防治,防止病蟲的侵染和滋生繁殖,造成二次災害。
林業有害生物災害監測與評估。在建立林業有害生物分布、危害、發生情況的基礎信息數據庫,分層次配備信息傳輸硬件設備的數字化管理林業有害生物防治信息的基礎上,建立遙感手段的災害多尺度監測技術體系,實現災害的準實時、宏觀、準確監測與評估,實現監測數據自動更新。
(三)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控
林業主管部門以及各陸生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站點,充分應用信息技術,加強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與監測工作,準確掌握分布及活動規律,并做好必要的物資儲備,確保當突發性的疫情出現時,能快速、科學、有序、安全、有效地應對。
(四)沙塵暴災害應急和監測管理
在沙塵暴災害多發、頻發的地區以及受沙塵暴影響的北京等重要城市,設立沙塵暴災害信息實時觀測站點,建立沙塵暴災害信息的快速監測網絡系統。采取高新手段與常規手段相結合、人工觀測與自動觀測相結合、定量測試與定性描述相結合的方法,掌握沙塵暴發生發展,以及移動路徑不同區域沙塵排放、降落、輸送等各種信息,確定沙塵暴發生強度、影響范圍、源區沙塵排放量、影響區降塵量,以及對區域社會經濟和生態危害狀況等各類災害數據。根據沙塵暴災害監測數據,結合基礎地理信息及社會經濟數據庫,應用災情損失評估模型,對災情損失評估,以保證應急指揮工作的指揮有力、處置及時。
六、林權改革
(一)林權信息管理
隨著林改的深入,在生產和管理上產生了大量新需求。林權改革后,林業管理機構需要掌握更多的信息,提高工作效能,才能實現快速決策;林權所有者希望了解周邊宗地信息,以兼并來實現生產規模化;林權交易者希望能在投資前更加清淅了解意向宗地的資源和潛力,以降低投資風險;林權改革推動了銀行部門和保險部門介入林業領域。銀行和保險部門都希望能直觀地瀏覽各林權宗地的抵押現狀、采伐檔案、宗地面積、樹種和樹齡等信息。森林公安在林區執法時經常需要能以上網的形式查詢宗地權屬人、周邊地形地貌及環境、公路河流的分布。因作業區域分散、工作難度增大,采伐企業希望能通過地形圖以更好地安排集材方式和運輸路線。這一切都要求林權信息的透明化、圖形化和開放化,需要信息技術的支撐。
(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管理新模式
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在促進集體林改中起著重要作用。可建立一種以磁卡為載體的農業合作組織信息化管理模式,該模式包括內網和外網兩個平臺,在不同平臺下建立應用系統。通過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把握最新的生產信息和市場需求信息,有計劃地組織生產和貿易,使農民社員的生產經營觀念、 經營方式、經營手段和經營效果都有一個質的飛躍,通過充分利用網絡教室,有針對性地開展以生產技術為主的各種培訓,為農戶提供一個互聯網應用 和實用技術有效傳遞的場所;通過應用內部辦公系統,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管理效率,整合各種資源,實現產品入庫、檢測、包裝、出庫和銷售等過程的系統流程整合;通過使用產品質量追溯系統,加速生產經營的標準化進程,提高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滿足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提高產品的品牌知名度和競爭力,增加產品的附加值;通過建立網絡營銷系統,擴展企業銷售渠道,提高企業知名度。
(三)林農聯防新模式
比較典型的有“十戶聯防”系統,是指采用現代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無線通信技術等開發而成的警情快速響應系統,從而達到快速接警、處理與上級部門調度的目的。十戶聯防就是把分散居住的村鎮村民,大約每10戶左右,按就近居住的原則,歸攏成一個聯防小組,這個小組作為一個聯防群體,成為聯手防范單位。在每家每戶都裝一個既有接收又有發送功能的不同編碼的報警裝置,也可以叫做緊急呼叫報警器,誰家有意外發生的時候,輕輕一按,其他9戶都顯示出這個發送者的編號,所有其余家庭就同時聽到了報警聲,聽見報警的其他9家人就可立即趕去發生警情的家庭去處理警情。
七、改善民生
保護生態、改善民生是林業轉型升級的最基本、最重要、最核心的任務和職責。林業正在以其獨有的優勢,在民生領域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通過大力發展林業來改善民生,已經成為人民群眾的新期待和新需求。應堅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來發展林業,林業建設成果由人民群眾共享。在我國人多地少的情況下,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村經濟發展水平,既要立足于耕地,又要立足于林業資源和整個國土資源。我國山地面積占國土面積的69%,林業用地面積2.8億hm2,是耕地面積的兩倍多。同時,我國約有1.2億農村剩余勞動力,他們正在尋找就業出路;我國擁有1000多個經濟價值較高的樹種,許多都能形成新的產業。
通過信息化建設,實現明晰產權、勘界發證、放活經營權、落實處置權、保障收益權、建立林業投融資機制、加大公眾財政的扶持力度、對林業產業給予稅收等政策扶持、建立政策性林業保險保障體系、完善商品林林業信貸制度、建立分地域的信貸政策、推進林業小額信貸制度、建立多層次的林業融資渠道、建立林權管理信息系統、建設林權交易平臺。通過信息手段滿足林業制度改革中農民在確權、流轉、采伐和經營的方面的服務需求,把林地、勞動力、樹種和林產品市場四大資源很好地結合起來,必將為農村創造出巨大財富。
現代社會是信息社會,通過信息化手段及時獲取信息、了解情況、辦理事務,已日益成為人們的生活習慣,也已成為轉變政府職能、提高社會服務水平的迫切要求。特別是隨著林業行政許可、政務公開事項要求的提高,對林業信息化服務時效和質量的要求顯著提高。通過金林工程項目建設,可構 建四通八達的網絡信息體系,實現服務網絡化、辦事便捷化,解決農民獲取信息難、辦事難的問題,促進農民就業增收,縮小城鄉差距。
八、國際合作
林業國際合作以保護生態環境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為主線,以制定林業可持續發展國際規則為目的,以資源競爭、技術競爭、資金競爭和人才競爭為焦點,在這些競爭中,信息是關鍵,只有掌握世界林業和我國林業發展相關信息,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林業多邊國際合作,履行國際義務,維護國家權益,拓展我國林業發展國際空間。
(一)加強國際合作管理
為確保林業國際合作與交流有序進行,切實在多邊場合維護國家權益,必須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加強林業多邊合作的歸口管理。只有各級林業外事主管部門掌握林業多邊合作的信息,利用歸口管理網絡信息服務支撐,才能有序、協同的做好林業國際合作。
(二)提升履約和談判能力
加強履約和談判工作,信息是關鍵,只有加大信息化支撐工作力度,為履約和談判人員及時提供信息服務后臺支撐,才能有利參與有關國際公約的談判和履約活動,發揮專業部門的作用,配合好有關部門,作好履約工作,維護國家整體利益。
(三)鞏固無償資金援助渠道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多邊無償援助資金將從我國轉向其它發展中國家,在這種情況下,必須加大信息支撐工作力度,有的放矢,鞏固現有的多邊無償援助資金渠道,重點抓好與我國林業合作密切的渠道,積極開展工作,爭取更多的國際機構關注和支持我國林業,本著積極主動的姿態,為我國林業改革發展提供更多的國外資金和技術支持。
(四)支撐林業國際熱點信息服務
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認真把握森林認證、林業碳匯、非法采伐、森林可持續經營標準指標和外來有害生物入侵等林業國際熱點信息,積極參與,加強研究,制定對策和規劃。
利用網絡,全面發布我國林業建設取得的成就、林業發展戰略、林業政策、履行國際公約的成績以及關于國際熱點問題的原則立場和所采取的措施,樹立良好國際形象,為我國林業發展營造寬松的國際環境。
九、碳匯林業
(一)森林碳匯監測與計量
利用信息技術支撐進行森林碳匯監測計量方法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與生物量緊密相關的反映碳累積量的現存生物量清查的方法,包括蓄積量法、生物量法和基于蓄積量法、生物量法的生物量清單法。另一類是利用微氣象原理和技術測定森林CO2通量,然后再將CO2的量換算成碳的儲量。
(二)基于網絡的森林碳匯服務
信息技術可以滿足森林碳匯各類參與者的需要,全方位支持森林碳匯貿易的整個過程:為政府部門加強對森林碳匯市場的管理,引導市場的規范發展服務;為森林碳匯的供求雙方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務,進一步促進森林碳匯市場的發展;為森林碳匯貿易的各支持服務方提供發揮自身優勢作用的平臺;通過信息服務系統向外界提供一個學習碳匯知識、碳匯政策的窗口,讓更多的人能夠了解森林碳匯。從森林碳匯貿易的交易流程開始,通過深入了解我國森林碳匯項目運作流程,弄清各參與方的作用,更好地滿足用戶需求,實現森林碳匯信息服務。
十、科技興林
(一)科技創新
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是現代三大高新技術。信息技術本身就是科技創新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當前推動林業科技創新十分關鍵的手段。隨著信息技術發展的需求,林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將更加注重多功能化、人性化,為不同用戶專門設立不同的界面,開發利用多種功能,提供多種個性化的科技信息服務,提高信息服務質量。
(二)科技成果共享與推廣
通過林業科技成果推廣信息共享平臺,提高林業科技成果推廣成效。該平臺可由政府牽頭,多部門單位合作建設,統一規劃、統一內容、統一標準。同時,制定有關信息收集、存貯、傳播的一致性協議,統一信息組織規范,協調信息共享平臺運行的整體性。
為了使林業科技成果推廣信息共享平臺能更好地實現資源共享,促進信息交流與國際合作,必須建立基于Web數據庫技術的林業成果檢索信息系統。該檢索信息系統可以提供多種檢索途徑,如網站檢索、數據庫檢索、網站與數據庫復合檢索、主題檢索、特色資源檢索、中英文檢索等。通過科技成果信息化,可以為我國提供包括地域分類、年份、分類號、項目名稱、完成單位、任務來源等字段的綜合檢索,有利于林業科技發展。
(三)科技交流與合作
通過建立統一的平臺,加強科技交流與合作,避免信息資源的重復建設,鼓勵開發具有當地特色的數據庫,同時積極擴大與成果完成單位的合作廣度和深度,共享信息資源、工作模式和平臺條件,提高推廣服務的水平與效率。
摘自中國林業網